公告

大中华汽车电子生态圈社区并入开发者社区- 更多资讯点击此

Tip / 登入 to post questions, reply, level up, and achieve exciting badges. Know more

cross mob

低端“劲风”吹向谁?

低端“劲风”吹向谁?

LED2013
Level 5
Level 5
First like received 1000 replies posted 750 replies posted

上半年,低端SUV成消费风口,部分低端MPV“成功转型”SUV实现热销。在乘用车大盘重心整体上移,二手车强势冲击之下,低端市场的“劲风”又会吹向谁?

虽然低端车成为推动SUV上涨的主要力量,但乘用车重心上移的大势并未改变。乘联会数据显示,2018年1~6月SUV销量约为499.5万辆,同比增幅为10.2%。其中,低端SUV(≤9万元)销量约为155.9万辆,同比增幅为26.3%。

大盘上移高到哪儿?

历史数据表明,中端(9万~19万元)、高端(≥20万元)乘用车市场正大幅扩张,而低端(≤8万元)市场份额则下降明显。

十年来,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低端市场正被无情吞噬。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高端乘用车市场份额为24.41%,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78个百分点;中端乘用车市场份额为54.72%,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76个百分点;低端乘用车市场份额为20.88%,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54个百分点。从新车市场角度看,低端乘用车市场被高端、中端车均匀地瓜分了。

十年间,随着低端市场不断萎缩,一大批低端车、一部分小车企在淘汰大潮冲击下退出市场。然而,当多数车企都在为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新需求付诸努力的时候,低端车却又火了起来。

低端市场露“空档”

大家都想方设法“往上走”,低端市场自然有机可乘。

中、高端市场需求旺盛,但新车密集上市,竞争异常激烈。表现为,2009年起中、高端市场新车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单车平均销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增长陷入停滞。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高端乘用车数量为131款,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25.86%;中端乘用车数量为276款,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50.91%。从单车平均销量看,2014年,中、高端市场的单车平均销量分别为2.29万辆和2.10万辆,2018年分别为2.29万辆和2.15万辆。新车扎堆上市,单车平均销量停止增长,表明中、高端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低端市场成为“避风港”。十年来,低端车数量虽然迅速增加,但单车平均销量变化不大。今年上半年,低端乘用车数量为172款,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02.35%。但低端市场的单车平均销量为1.40万辆,与2009年同期(1.32万辆)相比基本相当。用整体的眼光看,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变化并不大,一些企业过得悠哉游哉。

由于中国市场太大,且各地发展不平衡,真正懂车的消费者数量有限,所以一部分小企业找准消费“风口”迅速“转型升级”。然而,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低端“劲风”吹向谁?

本土大企业优势显著,合资二手车颇受欢迎,部分小企业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窄,主动向大企业靠拢或是脱困之法。

低端市场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在低端市场,五菱、长安、吉利、奇瑞、北汽等五家车企大集团累计销量约为145.7万辆,市场份额为60.5%,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7.7个百分点。可见,低端市场正成为大企业的天下,并形成了对小企业的排挤效应。

为什么整体看上去压力不大,但大企业却能淘汰小企业。业内人士指出:“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看,低端车都是大企业干出来的,小企业缺少资金、技术不足,产品竞争力差。说白了,大企业成熟的车型开发费、模具费都摊得差不多了,换个车身,投入一套模具直接开工,低端车直接就造出来了。小企业产品销量低、规模上不去,造出来的低端车比大企业成本还高。”

合资二手车冲击下,低端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有机构统计指出,上半年,二手乘用车网络在售车源总量约为1082万辆。其中,10万元以下二手车的车源数量高达645.5万辆。而大众、本田、丰田三大品牌的二手车位列前三甲,颇受消费者欢迎。业内人士指出:“二手车限迁政策已经解除,表明国家对此越来越重视;中国的道路条件越来越好,消费者换车频率越来越快,优质二手车越来越多。一辆八万元的二手雅阁和一辆同价位的国产新车摆在一起,或许选择雅阁的人更多些。”二手车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势必对低端新车市场产生挤压效应,除非低端车在同价格段迅速提升品质和配置,而这对小企业而言,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上半年,车市“淘汰赛”激烈异常,一些边缘化的洋品牌已经选择退出中国。得益于低端市场的“空档”,一些弱势品牌暂且逃过一劫。下半年“竞赛”已然开启,在低端SUV“风口”尚在的情况下,小企业利用优势资源,借力兼并重组加快转型升级或是不错的出路。


0 点赞
1180 次查看
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