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大中华汽车电子生态圈社区并入开发者社区- 更多资讯点击此

Tip / 登入 to post questions, reply, level up, and achieve exciting badges. Know more

cross mob

OBD简述

OBD简述

嘴香男孩
Level 0
Level 0

一、OBD简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汽车制造商就开始广泛使用电喷发动机。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就设有第一代车载故障诊断系统(on_board diagnostics),以后车载故障诊断系统逐步在微机控制的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巡航系统中相继得到应用。该系统能在电控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随时监测系统中各部分的工作状况,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信息存储在微机中,汽车维修人员按规定方法跨接诊断连接器中的相应端子,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二、OBD发展史    OBD的概念最早是由通用汽车(GM)于1982年引入的,其目的是监测排放控制系统。一旦发现故障,OBD系统会点亮仪表板上的一个指示灯以通知驾驶员,同时在车载计算机(通常称作发动机控制单元或模块,即ECU或ECM)内记录一个代码,这个代码可通过相应设备获取以便于故障排除。通用汽车提出这一概念引起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的重视。CARB于1985年采用了SAE所制定的标准,要求从MY 1988起所有在加州销售的车辆都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OBD功能。之后,美国环保局(EPA)要求自1991年起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新车必须满足相关OBD技术要求,这就是后来所说的OBD-I。    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对诊断接口、通讯方式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进一步标准化工作,OBD-I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第二代OBD,即OBD-II。OBD-II在诊断功能和标准化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故障指示灯、诊断连接口、外部设备和ECU之间的通讯协议以及故障码都通过相应标准进行了规范。此外,OBD-II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被外部设备读取。这些数据包括故障码、一些重要信号或指标的实时数据,以及冻结桢信息等。此后的1998年10月13日欧盟委托ISO组织在OBD-II制定了EOBD标准,我国也在2005年4月5日在EOBD标准上制定了一套COBD标准    新一代的无线传输系统OBDIII系统能够利用小型车载无线收发系统,通过无线蜂窝通信,卫星通信或者GPS系统将车辆的VIN、故障码及所在位置等信息自动通告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根据该车辆排放问题的等级对其发出指令,包括去何处维修的建议,解决排放问题的时限等。这些信息可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对维护不当从而造成过多排放污染的车辆惩罚。三、OBD2发展史    美标和欧标有什么不同    3.1诊断座接头定义不同    美国和欧洲的车载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连接器结构是一样的,都是采用统一的16端子诊断连接器,但各端子定义略有差别,端子1、3、4、5、8、9、11、12、13、16定义相同,其中端子4为底盘地线,端子5为信号地线,端子16接蓄电池正极,其他预留给制造商使用。美国OBD-II用端子2、6、10、14作为数据传输端子,其中端子2、10为SAEJ1850通讯数据传输端子。如果在汽车电控系统中使用了CAN总线技术,则端子6、14被定义为CAN数据传输端子,它们分别与CAN总线的两条信号线CAN High和CAN Low相连。如果末使用CAN总线,则端子6、14预留给制造商使用。端子7、15预留给制造商使用。    欧洲OBD-II用端子7、15作为ISO9141-2或ISO/DIS14230通讯数据传输端子。根据通讯协议要求,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通过诊断连接器与测试仪器进行通讯,可以用单线(K线)通讯,也可以用双线(K线和L线)通讯。使用单线通讯时,端子7和K线相连,端子15预留给制造商使用,使用双线通讯时,端子7和K线相连,端子15和L线相连。端子2、6、10、14预留给制造商使用。    3.2通讯协议定义不同    OBD-II标准使用的通讯协议有三个:SAEJ1850 PWM(脉冲宽度调制),SAE J1850 VPM(可变脉冲宽度调制),ISO 9141-2(或ISO/DIS 14230-4),其它通讯引脚定义待定。通常,欧洲车系使用ISO 9141-2通讯协议,,其它通讯引脚定义待定。四、汽车网络标准的具体分类    自1980年起,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开始积极致力于汽车网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汽车网络的使用解决了点对点式车身布线带来的问题,使车身布线趋于更规范化、标准化,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稳定性。迄今为止,已有Bosch的CAN、SAE的J1850、ISO的VAN、Philips的D2B和LIN协会的LIN等多种网络标准。为方便研究和设计使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根据速率的不同,将汽车网络划分为Class A、Class B、Class C三类。    Class A 协议是面向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的低速网络,数据传输位速率只要1-10Kbps ,主要应用于电动门窗,座椅调节,灯光照明等控制。Class A 类协议的实施可以大大减少汽车线束的使用量。    Class B 协议是面向独立模块间数据共享的中速网络,位速率一般10-100Kbps。重要应用于电子车辆信息中心,故障诊断,仪表显示,安全气囊等系统,以减少冗余的传感器和其他电子部件。     Class C 协议是面向高速、实时闭环控制的多路传输网,最高位速率可达1Mbps ,主要用于悬架控制、牵引控制、先进发动机控制、ABS 等系统,以简化分布式控制和进一步减少车身线束,其中最为重要的车辆网络Class C 标准是CAN。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langshi_2011」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angshi_2011/article/details/78836027


0 点赞
905 次查看
17 评论